最美人间四月天。眼下正是瓜果满枝的季节,不少市民携家带口来到乡村,享受自然美景,采摘新鲜果蔬。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火热的采摘游市场背后,也暴露出同质化严重、经营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让采摘游走出“成长的烦恼”,实现更好的效益?
(相关资料图)
现象
采摘游遍地开花,但体验感参差不齐
从开春的草莓、初夏的樱桃、秋天的葡萄、冬天的大棚果蔬,一年四季都可采摘,“采摘游”成了旅行社及社群信息中的高频词。
“现在采摘游火爆得很,我们小区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一到周末业主就邀约去周边农村采摘果蔬。”家住渝北区鲁能泰山七号的滕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也参加了两三次,有的体验下来感觉物有所值,有的则体验不佳。
“比如,上一次我们业主组团去采摘草莓,到了目的地后却发现草莓又小又酸,附近也没有就餐和休闲的地方。之前宣传的亲子活动,就是喂喂小兔,环境差且数量极少,真实体验与宣传口径大相径庭。”她表示,自己心目中的采摘游不单单只有采摘本身,还需包含亲子互动、科普研学、农耕体验等,能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结交新朋友。
原因
门槛低、同质化严重
火爆的市场背后,自然存在着经营水平的高低差异,甚至不乏“赚快钱者”。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投资者看中商机,蜂拥进入这个市场,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采摘游体验的良莠不齐。
另一个影响体验感的原因是同质化严重。比如说,3月以草莓为主,4月以樱桃为主,到了5月就是以蓝莓为主,每一处农家乐的项目都差不多,自然造成了审美疲劳。在渝北区兴隆镇五通庙村,一条公路沿线有十几家采摘草莓的农场,虽然大家的生意都还不错,但也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为此,各家暗自较劲,纷纷推出更有特色的体验项目。
在渝北区玉峰山从事鲜果采摘业的葡萄种植基地负责人欧东升告诉表示,“采摘经济”有一个致命缺陷,水果季节性较强,一般采摘活动的周期比较短。当季果子采摘完后,果园就会出现“果尽人散”的情况。
而在西彭镇经营草莓种植园的汤玉明则表示,不少采摘园仅停留在采摘、观光等低层次开发上,难以形成特色产品,加上食宿等配套不健全,也容易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对策
从种植技术到营造体验感
竞争激烈,如何脱颖而出?
一种办法是在种植技术方面下功夫,通过“混搭”种植,延长采摘时间,增强体验感。比如,近日我市大多数区县的柑橘采摘已接近尾声,但九龙坡区西彭镇真武宫村“橙里城外”庄园里,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原来,该庄园通过不同成熟期柑橘品种的搭配,延长了柑橘采摘的期限,一年有10个月可采摘柑橘,打出一张“错峰牌”。一些采摘游基地也通过栽种不同果树来延续“生命力”,如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栽种李子、桃子、草莓、油橄榄等各类水果,丰富的采摘品类和周期,保证了采摘游的持续热度。
另一种办法是丰富消费体验。目前,游客在汤玉明经营的采摘园除了可采摘鲜果外,还能学习如何制作果酱条。
北碚静观镇“山里院”杨梅基地负责人谭彬介绍,他们从单纯的种果到实现与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深度融合,初步建成2座民俗酒店,1座生态鱼池,1000多亩枇杷、桃子、李子、葡萄、杨梅果蔬乐园,以及万米健身步道和儿童游乐场所。通过这些措施,他们将果园变成了公园,有效解决了“采摘游”产业链单一、季节性瓶颈、产品种类少、游客停留时间短等问题。
针对采摘游同质化问题,重庆社科院《改革》杂志社副总编辑丁忠兵认为,纯采摘形式,发展空间和时间都有限,而且其可重复性、可复制性较强。因此为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可以配合当地文化、风貌或者其他人文活动等因素,拟定个性主题。比如推出农具展览,传统糕点制作等活动,还可推出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多样化主题式的采摘园,不仅能推动消费力度,而且顾客在享受采摘鲜果的同时,不用走出采摘园便能体验各类消费模式,显现出一种个性化的“采摘经济”效益。
此外,采摘游还须向精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要比拼果蔬的质量、口感,还要拼服务,减少因质量差、服务不到位而造成“一次性”消费。(记者 赵伟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