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以“一廊两带”生态修复战略为举措,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和“绿化、彩化、财化”并重的工作思路,加强生态治理,先后实施造林绿化、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等一系列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让蓝天碧水、青山绿岸成为吕梁最鲜明的底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现场出像】吕梁台记者 王曦彤:我现在是在黄河流域临县段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项目施工现场,在我身后,工人师傅们正在对苗木进行栽植与管护。经过几年的生态治理,曾经裸露的山体,如今都已经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黄河流域临县段属黄土丘陵沟壑区,这里坡陡沟深,多山石结构,栽植树苗难度大。工人师傅们克服困难,身背树苗,脚踏陡崖,凭借安全绳索将树苗栽植到斜坡陡壁上。目前,项目区栽植任务已经完成了80%。
【同期】临县我办鑫造林合作社技术负责人 高卫祖:因为这儿条件差,为了保证栽植的成活率,我们就是垒好石坑然后将土回填,一边栽植一边浇水,半个月以后浇二水,25天左右浇三水,这样下来,成活率保证能达到80%以上。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生态修复治理的任务艰巨。近年来,临县组建了291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到植树造林和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当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理念,因地制宜在沟、坡、梁、峁、川选用栽植侧柏、连翘、火炬等适宜树种。
【同期】临县林业局副局长 唐五顺:今年在沿黄区域铺开2万多亩石质荒山造林,截至目前已完成1万多亩,“五一”前全部栽植完成。计划用3年的时间完成沿黄101公里区域石质荒山造林,通过生态治理,使沿黄裸露地表全部披上绿装,确保实现林木绿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的目标,最终使黄河水越来越清,生态环境越来越美。
今年三月开工建设的总投资4.78亿元的黄河流域临县段干支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是临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性重大项目,建设内容以水质提升改善系统治理和水土保持为主要目标,包含湫水河沿线农村污水收集管网、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湫水河下游湿地公园、黄河干流沿线的人工造林和草原修复等五大部分,项目计划于2025年12月底前建成。
【同期】临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高永忠:目前我们已经铺开湫水河沿线30个村的农村污水管网收集项目和43000亩人工造林提升项目,其余3个部分的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改善我们临县湫水河沿线水环境质量和中西部乡镇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提升碛口断面水质,改善我县生态环境的综合水平,为我们临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临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采取“财政筹资、项目支持、社会投入、金融扶持”等多元化筹资方式,持续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林业生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临县计划完成造林5.3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0万亩,进一步实现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互促双赢。
【同期】临县副县长 杨勇:全县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湫水河碛口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擦亮临县高质量发展的“绿底色”。下一步,我们将注重规划引领,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一体化推进、系统化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讲好临县“黄河故事”。
生态兴则文明兴。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基底。临县只是我市沿黄四县开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吕梁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建立和推行“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起全流域布局、按山系治理、整区域推进的工作格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功能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全面改善、稳步向好的态势。全市累计投入造林资金30多亿元,相继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完成造林330万亩,占到全省总任务的41%。其中完成退耕还林236.7万亩,占到全省任务的61%。今年,我市林草工作将围绕“力争森林覆盖率年均增1个百分点”的目标,大力实施 “—廊两带”战略,开展国土绿化,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项目,启动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和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实施304.1万亩林草生态建设项目,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记者:高 文 张 凯 王曦彤 宋东东
吕梁电视台
关键词: